10月10日至10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组与尼泊尔特里布万大学Bishal N. Upreri院士团队对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野外地质考察。本次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吴福元院士带队,汇集了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多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共25名专家,是该项目组近年来组织的规模最大的境外合作科考活动。
本次考察聚焦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方式”、“喜马拉雅山隆升的历史和机制”两大国际热点科学问题。尼泊尔喜马拉雅保留了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至山脉隆升的完整地质记录,是研究和解开这些问题的关键。
考察团自南而北,横穿喜马拉雅造山带。沿途考察了多条大型构造边界(如主前锋逆冲断层、主边界逆冲断层等)及构造边界围限的地质单元(如西瓦里克前陆盆地沉积、小喜马拉雅岩系等),旨在破解其背后的动力学过程。
考察围绕三个重点内容展开:1)喜马拉雅南坡的始新世地层Tansen Group及其中来源于冈底斯的物质组分成因和意义;2)跨越主中央逆冲断层的反转变质带的变质变形特征和成因;3)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和藏南拆离系与山脉隆升的成因关系。考察期间,中尼科学家在现场多次展开激烈讨论,并系统采集了岩石样品。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结合野外现场总结的具体问题开展室内分析研究,进一步深化认识,推动研究取得新突破。

吴福元院士讲解藏南拆离系的发现过程和地质意义

Bishal N. Upreri院士讲解小喜马拉雅的岩石组合

考察团成员在小喜马拉雅岩系群山前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