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党建科研深融合 溯古论今谋新篇——岩石圈环境全重三支部(环境演变支部)赴浙江开展“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联学共建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在党委委员郭正堂院士的倡导与大力支持下,2025年10月10日至13日,岩石圈环境全重三支部(环境演变支部)13名党员赴浙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环境演化科研党支部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党支部,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联学共建活动。

活动伊始,在党支部书记史锋的带领下,与会党员按照“第一议题”制度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家学习交流研讨后深刻认识到,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关乎过去的地球科学命题,更是关乎国家永续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议题。

在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环境演变与碳循环学科中心副主任张健平研究员组织三个党支部的科研骨干分别展示了东亚水稻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中亚地区前陶新时期文化研究、以及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下汤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这种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各自的研究视野,为未来合作找到了具体的切入点和融合路径。

学术交流后,大家奔赴浙东史前文明的核心区域进行现场考察学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党支部孙国平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遗址的相关情况。在沉睡8000年的井头山遗址,大家惊叹于先民对海洋资源的早期利用,直面了海平面变化与人类栖居的直接证据;在举世闻名的河姆渡遗址,成熟的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展现了先民在湿热环境下非凡的生存智慧;在田螺山遗址,连续的文化层序如同一本无字地书,清晰地记录着人与自然协同演化的细腻篇章;在深藏于山间盆地的下汤遗址,早期人类对内陆环境的开发策略,又提供了另一种人地关系的独特样本。

每一步行走,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处遗迹,都是一次对理论的检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环境演化科研党支部书记李小强研究员感慨本次活动将党支部活动与前沿科学探索相结合,走到关键地质剖面和考古遗址现场,体现了环境演变与碳循环学科中心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视,这将是推动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大家置身于真实的科研场景中,结合实地现象,对前期学术报告中的议题进行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思考,关于气候事件如何具体影响一个聚落的兴衰、人类技术革新又如何反作用于周边环境等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清晰和深入。

此次联学共建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党建活动,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研预研。活动在圆满落幕的同时,也开启了未来合作的新篇章。三方初步商定,将以此为契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力图在环境演变、全球变化下的人类适应等前沿领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学术报告现场                           参观井头山遗址

          参观河姆渡遗址                          参观下汤遗址


附件: